跳到主要內容區

【「災難復興國際論壇」開展災難研究的國際交流】

本校國科會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他鄉/故鄉:原民遷村的文化培力、創新與再生產」團隊,於今年6月15日至17日舉辧了為期三天的「災難復興國際論壇」。本計畫聚焦於原住民族災後重建,以莫拉克災後原住民族遷村部落為研究場域,因此特別邀請了三位國外災害研究學者來到屏東,分別是日本京都大學全球環境研究所Chiho Ochiai副教授、印尼加查馬達大學建築與規劃系Ardhya Nareswar助理教授,以及近期正在政治大學進行訪問的加州大學爾灣分校人類學系博士候選人Tim Schütz。在這三天中,一共舉行了兩場走動式工作坊、一場專題演講,以及一天共四個場次的國際論壇。
透過兩場走動式工作坊瞭解災後重建議題
為了讓三位國外學者深入認識莫拉克受災部落的重建歷程與現況,「他鄉/故鄉」計畫團隊規劃了兩場走動式工作坊,分別於6月15日與16日在受災部落阿禮、來義進行實地交流,並在參訪受災部落後緊接著至永久屋基地進行交流。該計畫試圖透過受災部落至永久屋的走讀路徑,讓國外學者更容易感同身受部落族人的處境以及瞭解在地議題。
除了透過實地走讀瞭解災後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社會議題,「他鄉/故鄉」計畫團隊同時規劃一場專題演講,演講地點特地選在永久屋基地「長治百合園區」。專題演講一共安排兩位國外學者演講,分別是Chiho Ochiai副教授分享《震災後住宅與社區重建過程對生活環境的影響:以宮城縣氣仙沼市的防災集團移住與災害公營住宅為例》,以及Ardhya Nareswar助理教授分享《社區異地再重建》。當天有不少族人遠道而來,開放討論時,即便時間已晚,仍有不少與會者紛紛熱烈提問,可見部落對災害重建的關注程度。
災難研究多元面向的國際交流
經過兩天密集的走動式工作坊,活動於第三天轉移至本校國際會議廳進行全天的國際論壇。此次國際論壇邀請三位國外學者與本計畫主持人之一社發系夏傳位副教授發表不同面向的論文,使與會者瞭解災害研究的多元面向以及在不同國家的發展,並促進台灣災難研究與日本、印尼的案例研究的相互對話。
Chiho Ochiai副教授發表《洪水防範與避災的在地傳統知識:以本宮地區以及比良山為例》,分享當地的傳統知識如何發展出結構性與非結構性方法以因應洪水;Ardhya Nareswar助理教授發表《災後社區重建:方法、策略與合作》,分享印尼歷年於火山爆發與地震造成大規模災難的重建政策,以及重建過程衍生的規劃與溝通議題,也分享加查馬達大學於災後重建過程扮演的角色;Tim Schütz博士候選人則發表《使用災難STS網絡進行公民歸檔》,分享他建置的「台灣塑膠檔案館」協作式網站,如何透過災難資料的分享與形成的社會網絡持續推進環境正義運動。最後一位發表人是本「他鄉/故鄉」計畫共同主持人夏傳位副教授,其發表《尋找空間正義:莫拉克颱風災後空間治理的形成及瓦解》,與國際學術社群分享阿禮部落如何實踐其空間抵抗,以及於離散後如何再向心化。
此次國際論壇,除了校內外學界人士參加,同時有許多來自原民部落的友人參與,在學術研究以及現場實踐兩條軸線,進行台灣本地與國際經驗的對比討論,是台灣一次少見關於自然災難、族群議題以及社區遷徙的精彩對話。
災難學術社群的形成
在本次國際論壇中,「他鄉/故鄉」計畫團隊以屏東濃厚的人情味與風土食物對三位國外學者竭誠以待,在接送、食物、禮物的安排,都有許多貼心的設想。其中發生感人的一幕;來義文化健康站夥伴安排一位長者贈送排灣族串珠手機掛繩,讓外賓們驚喜不已,對這別具意義的小禮物都愛不釋手。
在短短三天中,即便行程相當緊湊,三位學者仍不時積極瞭解在地議題,表示希望未來能持續與屏大團隊合作與交流。值得一提的是,「他鄉/故鄉」計畫的教師將於八月下旬至京都大學進行災難研究國際交流,此次來訪的Chiho Ochiai副教授將轉而扮演地主隊接待團隊;同時也開啟了日後與印尼兩地交流的窗口。來自原專班、社發系、文創系的「他鄉/故鄉」計畫主持教師群,投身族群與災難研究多年,幸運獲得學校與國科會支持下建立強而有力的研究團隊,才有機會建立起這樣的國際研究連結,期能於日後更具體地貢獻於屏東大學的原民發展的教學與研究。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