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繼‧承」實驗教育成果展 阿緱城門前熱鬧登場】

由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委託國立屏東大學成立的原住民族課程發展協作南區中心,於10月30日辦理原住民族實驗教育成果展,在屏東古蹟阿緱城門前廣場設立戶外展攤,除了展現出各校實驗教育課程研發成果,搭配動手做體驗活動,讓民眾能瞭解實驗教育的特色課程,也能體驗傳統文化之美。
本次活動以繼‧承為活動主題,霧臺魯凱語「pacungulane」(發音似「巴祖兀嵐」)結合數字8,翻轉後形成無限符號∞,象徵著透過實驗教育的施行,繼承耆老們的傳統智慧,並透過學習保存記憶與技藝,持續傳承、無限延續,學生們在文化融入教學與課程中學習與傳承生命智慧。
屏東大學陳永森校長致詞時提到,文化就是多元、傳承,並且依靠不同族群及文化背景的人們共襄盛舉,才能持續的推廣。屏東這塊土地上也居住著許多不同的族群,而多元文化的發展,是透過教育結合創新的理念,讓大眾瞭解原住民族文化多元樣貌並持續向外推展,並走向國際。
此次活動開幕式邀請了霧臺國小歌謠隊及來義高中古謠社的學生吟唱排灣族及魯凱族傳統歌謠,為活動揭開序幕。由7所實驗小學及2所國高中實驗班所設立的展攤,展示了各校在課程研發與教材成果方面的創新成果,另外手作體驗區更讓參加者親自體驗傳統文化之美,包含了青葉國小的編織繡染課程,學生們學習如何將苧麻變成織布線,並進行12股編的技藝;而樟山國小則將在地經濟作物「愛玉」融入課程,讓學生經由觀察、採收、削皮、曬乾、撥開、刮取等繁瑣工序,深刻理解耕作採收的辛勞與其價值。
南區中心計畫主持人徐偉民特聘教授表示,這次是第一次移師到戶外辦理成果展,也希望能讓更多人看見實驗教育的成果。自從實驗教育三法實施以來,實驗學校的數量已成長到44所,在實驗教育辦理的過程中,最先肯定的就是各校的校長及其所帶領的團隊,將課程與文化做結合,藉由梳理、研發到實踐,使學生在學習文化中得到自信和認同,透過實驗教育的過程與結果,讓學生在未來有更好的發展,並成為文化的承載者與傳承者。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