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屏東朱雀先驅計畫,透過三師與社區合作共創,在最南端點亮偏鄉教育的微光】

在少子化浪潮下,偏鄉學校面臨招生與師資的雙重挑戰。屏東大學以USR計畫為起點,集結大學教師、在職教師與師資生,再加上社區合作共組「朱雀先驅」團隊,陪伴屏東偏鄉學校發展校本課程,從走讀鄉村到在地雙語,讓教學重新連結土地與社區,為南方教育注入新希望。
在少子化的陰影下,許多偏鄉小學面臨廢校危機,為了爭取更多在地與跨區就學人口,不少積極發展「校本課程」,以形塑學校的特色,提升吸引力。然而,建構校本課程並不容易,往往需要多方專業支持,而偏鄉小學面臨資源不均、師資匱乏、高流動率的挑戰,發展更是窒礙難行。
長久以來,屏東教育大學(今屏東大學)扮演師資培訓角色,更深切感受到教育現場所面臨的困境,為了協助屏東偏鄉小學轉型,這群大學教授決定捲起袖子,投入協助。「我們為台灣最南端而努力。」身任計畫主持人的屏東大學教授林曉雯說。她與夥伴們共組「朱雀先驅」團隊——「朱雀」象徵南方星宿,「先驅」意味著走在無人踏足的前線,為下一代的教育開拓新路。
為偏鄉師資紓困而生
1995年,林曉雯來到屏東師範學院(今屏東大學),作為科學教育博士、前大武山學院院長、學術副校長,她深知師資培育的重要性。然而,現實卻讓人焦慮。
「許多畢業生在填志願時,鄉村學校並非首選,這導致很多偏鄉沒有合格老師,即使有,也因調任或兼職緣故,流動率高。」她常常收到各地校長們的意見,不少感嘆徵聘老師一年比一年還難。
長久以來,屏東教育大學擔任培育小學師資的重責大任,與在地教育有著密切的連結。當教育部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時,她便毅然遞出計畫,集結一票熱血的教育工作者,推動這項專屬偏鄉教師的共學計畫。
「老師是教室裡的靈魂,一位好老師,是孩子最好的禮物。」她認為,翻轉教育要從老師開始,而朱雀先驅則是扮演學校與老師的支持系統,為學校計劃、師資增能、激盪課程找到相應的資源。
建造校本課程孵化器
「朱雀先驅的核心精神,是三師+C——三師指的是大學教師、在職教師、師資生,並且加上社區(Community)的共創合作。」首先,她把校本課程分為五大類型,分別是「走讀鄉村」、「在地雙語」、「STEM教育」、「跨年級學習」與「國際交流」,按照需求編制跨領域團隊為課程組、社區組、國際組、科技組、SIG組、評估組,並且從屏東佳冬出發,一路走訪枋寮、恆春等地,拜訪願意合作的國小,逐一盤點需求。
其次,則是聯手社區居民,成為課程導師與共學夥伴,像是借重文史工作者、自然研究者、產業人才的專業,分享自然生態與歷史文史調查,一起梳理地方知識,轉化為校本課程的內容。
比如說,佳冬玉光國小所在社區,為全台重要的西瓜苗供應地,於是團隊將西瓜成長故事繪製成中英雙語繪本《西瓜之旅》,以此為題開展雙語教學,讓學生練習用英語介紹家鄉產業。
「從文化沉浸到語言學習,孩子不再只是背課文,而是從土地裡學會說話。」林曉雯說。此外,還開發出幼小英語銜接教材動畫《Fun心學英文》、情境式數學教材以及多本英語電子書,並將教學影片上傳YouTube,成為開放教材。
這樣的教學,讓「學校即社區、社區即學校」真正落實,而玉光國小經過數年實踐,學生英語能力顯著提升,屢獲全縣獎項,甚至促成學校增班。
最終目標是拆掉輔助輪
「在推動過程中,最挑戰是配合學校的節奏。」林曉雯坦言。時常因為教師異動或校長更替,使得合作必須重啟,回到共識整合的階段。「這是一個持續溝通與重建的循環,但我們從不放棄。」
甚至,為了點燃教師的熱情,團隊邀請專業講師開設「希望理論」課程,結合正向心理學,協助在職老師面對壓力與挫折。「我們必須先讓老師覺得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他們才有力量陪孩子走下去。」
此外,團隊也與北海道教育大學、鹿兒島大學合作——這兩地同樣面臨少子化挑戰,卻是跨年級教學的典範,而利用線上觀課與交流,讓偏鄉孩子也可以透過網路看見世界。
「我們如同支持的鷹架,而最終這個鷹架是要拆掉的。」林曉雯說。朱雀團隊的角色並非永遠陪伴,而是敦促地方長成,最終學校、社區、老師與孩子能自主設計屬於地方的教育藍圖。
當偏鄉孩子在課堂上可以用英語大方介紹自己的家鄉,當老師能自信地設計屬於地方的課程時,那些被認為荒蕪的角落,已重新開出教育之花。「而我們將慢慢淡出,轉為智庫的角色。」如同翱翔天際的朱雀,仍在南方的天空遠遠守護,以溫柔與勇氣持續照看。
連結:
https://smiletaiwan.cw.com.tw/article/8571......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