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世敏中醫師主講「五十知天命─積極防治中年健康危機」 傾囊相授 用心提醒】
國立屏東大學第十一屆校慶系列活動陸續展開,10月27日(日)上午10點在民生校區禮堂,邀請明医中醫診所楊世敏院長主講「五十知天命─積極防治中年健康危機」,這也是秉持陳永森校長「屏東事就是屏大的事」,以及屏大將做為屏東未來發展的Total Solution等治校理念,同時落實大學社會責任實踐的一環。楊醫師以幽默風趣的口吻,以豐富的中醫學養和臨床經驗,闡述中年人養生「通調營衛、骨高肉滿」八個字的內涵,讓聽眾收獲滿滿。這場演講除了現場直播外,事後也會後製剪輯,放在屏東大學的Youtube頻道上,嘉惠更多鄉親。
陳永森校長致詞表示,楊世敏院長的門診很難掛到號,屏東大學為何辦這場健康講座,因為楊醫師看診時,會用心地聆聽患者並做詳細的醫囑和叮嚀,與其在診間一個一個講,不如把大家集合起來,一次一起講,如何具體形容中醫?就像屏東大學自許做為屏東未來發展的Total Solution一樣,中醫也是給患者一個Total Solution,透過把脈四診合參,就知道你全身的問題所在,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因為全身的臟腑、經脈彼此都有關連,中醫要治本而不只是治標。
陳校長強調,更重要的是,大家不要生病最好,讓每個人都健康,做好預防醫學衛教宣導,這是醫生的責任,屏東大學擔負起屏東未來發展的責任,不僅提供最好的校園給鄉親來運動,更要與鄉親朋友分享最好的知識,這是辦健康講座的用意,同時這是楊醫師闊別3~4年之後,第一場對外公開的演講,真的很感謝楊醫師在院務繁忙之際還撥空來演講,在Covid-19疫情期間,楊醫師調配的防疫科中發揮很大的效果,照顧了許多確診患者,包括屏大很多師長同仁,他自己也是,用中醫藥調養身體是非常好的。
楊世敏中醫師演講一開始,指在屏東執業行醫25年了,當初的患者只是小朋友,如今也帶自己的孩子來看診,他發現隨著時間在變,人也在變,世界也在變,當初在學校所學的知識智能,也隨著跟患者之間的互動有所改變,他發現必須做修正和調整,當初和他一起開始行醫的同業,如今也隨著年紀增長,上有老下有小,所承擔的責任愈來愈重,身心也一定會起變化。
楊醫師引用報章雜誌的報導,指「白天捆輪椅、夜間綁床上」,這是安養院的真實狀況,是誰讓失智老人活在人間煉獄?台灣面對高齡社會準備好了嗎?尤其屏東已進入超高齡社會。根據衛福部調查,30年後台灣失智者將突破90萬,65歲以上失智盛行率將接近12%。雖然長照模式導入「自立支援」觀念,減少約束,長照模式也有所轉變,對於失智長者的照顧,未來希望讓長者在社區中生活,以提升失智照顧的品質與前景。
最好的醫生是讓患者能夠遠離疾病,能夠生活自主、健康自主,但因為生活的關係,不是每個人都能如此,然而有一些重要原則必須掌握,楊醫師表示,今天要來分享的,就是中年該做的努力有哪些?一個有宗教信仰的中醫師,看到患者的生命走到盡頭,期間的跌宕起伏、起承轉合,難免有很多感觸。
以今年是龍年為例,比起12年前的龍年,出生率少了75%,台灣的人口在銳減,人口結構一直在變化,看到不孕者的患者經中醫調養後生兒育女,固然內心喜悅,但五、六十歲的這批人,未來就是社會要照顧的人,但年輕一輩的是否有能力再給我們同樣的關懷?一個長者住進安養院,平均月付4萬元,年輕一輩在養家活口、付房貸車貸之餘,還有能力負擔這筆高額費用嗎?
所以五、六十歲的這批朋友,楊醫師提醒大家,要把自己照顧好。以平均壽命八十歲來看,我們的餘命還有20年,如果沒有好好調養的話,到八十歲的時候,將成為子女最沉重的負擔,因此他會提供在中醫門診的觀察給大家參考,利用這場演講機會做比較完整的觀念傳達。從五、六十歲以後,不只是身體的老化而已,而是心裡面的孤單和失落,不知道該安身立命於何處?
楊醫師提到他的患者中,有一名盧老先生,看似尋常的隔壁鄰居,卻有很虔誠的佛教信仰,能夠「預知時至」,在無病無痛的情況下,自在而莊嚴地離開人世,令人讚嘆,這是連高僧大德都很難做到的事,給後代子孫留下無限的祝福。到底人為何才能活得健康而長壽?論語中的「五十而知天命」,是人生很重要的轉折,以中醫的觀點來說,就是「順應著自然的規律,讓身心過得更和諧」。
《黃帝內經》中,黃帝問歧伯,人要如何才能活到百歲?歧伯曰:「使道隧以長,基牆高以方,通調營衛,三部三里起,骨高肉滿,百歲乃得終。」其中的「通調營衛」、「骨高肉滿」這八個字,貫串楊醫師的演講內容。「通調營衛」是所有氣功的基礎,甚至能夠出神入化,也是癌症患者被西醫判斷已藥石罔效的最後一條路;「骨高肉滿」以現代語言來說,可以說是骨質密度高,不要肌肉流失而有肌少症。你能夠做到這樣子,就能夠讓你的壽命延長。
《黃帝內經》對人的生命從十歲到百歲都有做介紹,「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減,目始不明」,「六十歲,心氣始衰,若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如果能像《黃帝內經》所說,「百歲,五藏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這就可謂是無疾而終,盡其天年。
楊醫師說,很多研究顯示,「慢性發炎」是沉默的殺手,它會導致心血管疾病、慢性發炎疾病、代謝疾病、骨頭肌肉和骨骼疾病、精神疾病、糖尿病併發症、腦神經疾病,甚至各類癌症的發生、惡化和轉移等。發炎反應影響到免疫系統、神經系統及內分泌系統,中醫治療慢性發炎的策略,有四個步驟,分別是通(通暢氣、血、水通路)、清(清除潛伏病因)、養(修復已受損組織)、補(促進自體再生能力),中醫所有的治療方式都建立在這四個概念上。
楊醫師指出,人體有氣、血、水三大通路,分別對應經絡、血管和淋巴,若有阻塞則形成氣滯、血瘀、痰飲,這都是毒,都會導致西醫所說的「慢性發炎」,因此中年時是否注意身心健康,會大大影響65歲後的健康餘命。其關鍵就是做到陰陽平衡,包括飲食、寒熱的平衡,絕對不是吃哪一種東西最好。楊醫師強調,健康的人生字典裡,從沒有「半途而廢」四個字,而是要落實在生活日常中。
再來,人體氣的動力來源,是宗營衛偕行,分別是上焦對應膻中區(宗氣、心肺)、中焦對應中脘區(營氣、脾胃)、下焦對應關元區(衛氣、肝腎),宗營衛偕行會依十二時辰於十二經絡進行疏通、排毒和修復,甚至會把每天體內生成的癌細胞清除掉。
楊醫師並建議「抗壓」的三大關鍵,最重要的是睡眠,其次是運動,第三是食物,第四是有宗教信仰,適合的運動包括超慢跑、平甩功、八式動禪、太極拳、氣機導引,並推薦四神湯等保養的簡單中藥處方及茶飲等,其作用都在通調營衛。
楊醫師最後做了一個結論,無論睡眠運動食物等,最重要的是「生活定錨」,也就是「養成固定時間做同一件事情」的習慣,會讓你身體的宗營衛偕行做得更好,才能達到骨高肉滿,讓生活過得更好,樂知天命。
出席今天演講的貴賓有楊世敏中醫師賢伉儷、陳永森校長賢伉儷、本校古源光前校長賢伉儷、李芳斌醫師,以及本校施百俊副校長、黃鐘慶學務長等。另有順天堂、港香蘭、莊松榮三家科學中藥廠,以及銘醫中藥房,一大早就在演講會場外面擺攤,除了提供中醫藥的衛教宣導,還有溫暖的中藥茶飲給大家喝,莊松榮科中藥廠更贈送有獎徵答小禮物,讓今天的健康講座圓滿而溫馨。
陳永森校長致詞表示,楊世敏院長的門診很難掛到號,屏東大學為何辦這場健康講座,因為楊醫師看診時,會用心地聆聽患者並做詳細的醫囑和叮嚀,與其在診間一個一個講,不如把大家集合起來,一次一起講,如何具體形容中醫?就像屏東大學自許做為屏東未來發展的Total Solution一樣,中醫也是給患者一個Total Solution,透過把脈四診合參,就知道你全身的問題所在,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因為全身的臟腑、經脈彼此都有關連,中醫要治本而不只是治標。
陳校長強調,更重要的是,大家不要生病最好,讓每個人都健康,做好預防醫學衛教宣導,這是醫生的責任,屏東大學擔負起屏東未來發展的責任,不僅提供最好的校園給鄉親來運動,更要與鄉親朋友分享最好的知識,這是辦健康講座的用意,同時這是楊醫師闊別3~4年之後,第一場對外公開的演講,真的很感謝楊醫師在院務繁忙之際還撥空來演講,在Covid-19疫情期間,楊醫師調配的防疫科中發揮很大的效果,照顧了許多確診患者,包括屏大很多師長同仁,他自己也是,用中醫藥調養身體是非常好的。
楊世敏中醫師演講一開始,指在屏東執業行醫25年了,當初的患者只是小朋友,如今也帶自己的孩子來看診,他發現隨著時間在變,人也在變,世界也在變,當初在學校所學的知識智能,也隨著跟患者之間的互動有所改變,他發現必須做修正和調整,當初和他一起開始行醫的同業,如今也隨著年紀增長,上有老下有小,所承擔的責任愈來愈重,身心也一定會起變化。
楊醫師引用報章雜誌的報導,指「白天捆輪椅、夜間綁床上」,這是安養院的真實狀況,是誰讓失智老人活在人間煉獄?台灣面對高齡社會準備好了嗎?尤其屏東已進入超高齡社會。根據衛福部調查,30年後台灣失智者將突破90萬,65歲以上失智盛行率將接近12%。雖然長照模式導入「自立支援」觀念,減少約束,長照模式也有所轉變,對於失智長者的照顧,未來希望讓長者在社區中生活,以提升失智照顧的品質與前景。
最好的醫生是讓患者能夠遠離疾病,能夠生活自主、健康自主,但因為生活的關係,不是每個人都能如此,然而有一些重要原則必須掌握,楊醫師表示,今天要來分享的,就是中年該做的努力有哪些?一個有宗教信仰的中醫師,看到患者的生命走到盡頭,期間的跌宕起伏、起承轉合,難免有很多感觸。
以今年是龍年為例,比起12年前的龍年,出生率少了75%,台灣的人口在銳減,人口結構一直在變化,看到不孕者的患者經中醫調養後生兒育女,固然內心喜悅,但五、六十歲的這批人,未來就是社會要照顧的人,但年輕一輩的是否有能力再給我們同樣的關懷?一個長者住進安養院,平均月付4萬元,年輕一輩在養家活口、付房貸車貸之餘,還有能力負擔這筆高額費用嗎?
所以五、六十歲的這批朋友,楊醫師提醒大家,要把自己照顧好。以平均壽命八十歲來看,我們的餘命還有20年,如果沒有好好調養的話,到八十歲的時候,將成為子女最沉重的負擔,因此他會提供在中醫門診的觀察給大家參考,利用這場演講機會做比較完整的觀念傳達。從五、六十歲以後,不只是身體的老化而已,而是心裡面的孤單和失落,不知道該安身立命於何處?
楊醫師提到他的患者中,有一名盧老先生,看似尋常的隔壁鄰居,卻有很虔誠的佛教信仰,能夠「預知時至」,在無病無痛的情況下,自在而莊嚴地離開人世,令人讚嘆,這是連高僧大德都很難做到的事,給後代子孫留下無限的祝福。到底人為何才能活得健康而長壽?論語中的「五十而知天命」,是人生很重要的轉折,以中醫的觀點來說,就是「順應著自然的規律,讓身心過得更和諧」。
《黃帝內經》中,黃帝問歧伯,人要如何才能活到百歲?歧伯曰:「使道隧以長,基牆高以方,通調營衛,三部三里起,骨高肉滿,百歲乃得終。」其中的「通調營衛」、「骨高肉滿」這八個字,貫串楊醫師的演講內容。「通調營衛」是所有氣功的基礎,甚至能夠出神入化,也是癌症患者被西醫判斷已藥石罔效的最後一條路;「骨高肉滿」以現代語言來說,可以說是骨質密度高,不要肌肉流失而有肌少症。你能夠做到這樣子,就能夠讓你的壽命延長。
《黃帝內經》對人的生命從十歲到百歲都有做介紹,「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減,目始不明」,「六十歲,心氣始衰,若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如果能像《黃帝內經》所說,「百歲,五藏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這就可謂是無疾而終,盡其天年。
楊醫師說,很多研究顯示,「慢性發炎」是沉默的殺手,它會導致心血管疾病、慢性發炎疾病、代謝疾病、骨頭肌肉和骨骼疾病、精神疾病、糖尿病併發症、腦神經疾病,甚至各類癌症的發生、惡化和轉移等。發炎反應影響到免疫系統、神經系統及內分泌系統,中醫治療慢性發炎的策略,有四個步驟,分別是通(通暢氣、血、水通路)、清(清除潛伏病因)、養(修復已受損組織)、補(促進自體再生能力),中醫所有的治療方式都建立在這四個概念上。
楊醫師指出,人體有氣、血、水三大通路,分別對應經絡、血管和淋巴,若有阻塞則形成氣滯、血瘀、痰飲,這都是毒,都會導致西醫所說的「慢性發炎」,因此中年時是否注意身心健康,會大大影響65歲後的健康餘命。其關鍵就是做到陰陽平衡,包括飲食、寒熱的平衡,絕對不是吃哪一種東西最好。楊醫師強調,健康的人生字典裡,從沒有「半途而廢」四個字,而是要落實在生活日常中。
再來,人體氣的動力來源,是宗營衛偕行,分別是上焦對應膻中區(宗氣、心肺)、中焦對應中脘區(營氣、脾胃)、下焦對應關元區(衛氣、肝腎),宗營衛偕行會依十二時辰於十二經絡進行疏通、排毒和修復,甚至會把每天體內生成的癌細胞清除掉。
楊醫師並建議「抗壓」的三大關鍵,最重要的是睡眠,其次是運動,第三是食物,第四是有宗教信仰,適合的運動包括超慢跑、平甩功、八式動禪、太極拳、氣機導引,並推薦四神湯等保養的簡單中藥處方及茶飲等,其作用都在通調營衛。
楊醫師最後做了一個結論,無論睡眠運動食物等,最重要的是「生活定錨」,也就是「養成固定時間做同一件事情」的習慣,會讓你身體的宗營衛偕行做得更好,才能達到骨高肉滿,讓生活過得更好,樂知天命。
出席今天演講的貴賓有楊世敏中醫師賢伉儷、陳永森校長賢伉儷、本校古源光前校長賢伉儷、李芳斌醫師,以及本校施百俊副校長、黃鐘慶學務長等。另有順天堂、港香蘭、莊松榮三家科學中藥廠,以及銘醫中藥房,一大早就在演講會場外面擺攤,除了提供中醫藥的衛教宣導,還有溫暖的中藥茶飲給大家喝,莊松榮科中藥廠更贈送有獎徵答小禮物,讓今天的健康講座圓滿而溫馨。
瀏覽數: